网上科普有关“《美国工厂》 —— 全球化下的竞争缩影”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美国工厂》 —— 全球化下的竞争缩影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美国工厂》这部纪录片自从播出以来,便引发了广发的讨论。可以说,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故事,可以认为是产业全球化竞争下的一个非常典型的缩影。
说到全球化竞争,就不能不提到中国。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工业产值在2010年就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国。目前,中国的工业产值是美国的两倍,几乎等于美日德三国之和。中国制造业的门类比较齐全的,还有人工成本也较低。
虽然美国规模不占优势,但是美国仍牢牢把握着高端制造业,例如飞机、军工、芯片等行业。它的中低端制造业在全球化竞争中并不占优势,于是实施轻资产的运营模式,即在国内设计,国外生产,或者完全由国外供应。
但是在金融危机后,金融泡沫让奥巴马政府意识到制造业在经济中的核心作用,比如带来高的附带经济效应、解决蓝领工人就业等等,便开始了制造业回流美国的计划。
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中国公司在美国设厂的故事,这家工厂在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的一个小镇,马里恩。这里处于美国非常著名的铁锈地带上,所谓铁锈带,是指传统制造业衰落,而产生的工厂废弃荒芜的地区。
代顿正是这样,它曾经是美国第二大汽车生产基地,仅次于底特律。但金融危机后通用汽车位于代顿的一家汽车组装工厂倒闭了,2400多名工人因此失业,令马里恩失业率暴增到20%,市政厅一度停止运转。之后,中国最大的汽车玻璃制造商,福耀来了。它在这家工厂厂房中建设玻璃生产线,从汽车制造厂转变玻璃工厂。
这部纪录片里,出现的两名工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像,在我看来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
王河,福耀公司资深员工,建厂初期便来到美国进行生产指导。Robby,前通用工厂资深员工,福耀设厂后成为一名普通工人。
20年前中国制造业蓬勃发展开始起步,王河,无疑是这一过程的亲历者,他身上有中国制造业逐步做大的特质。而,Robby,在通用时面对的是全球对汽车制造业的激烈竞争,见证美国制造业逐步萎缩的历程。
王河在建厂时的工作异常辛苦,为了赶时间,中午只吃两块面包,远离家人,晚上和中国同事做中国菜解决。
Robby呢,则失业快两年了,福耀对于他无疑时一颗救命稻草。终于可以开着车去上班了。
片中由于美国工厂效率低下,工厂的生产主管们便派到中国工厂去学习。当他们看到中国工人整齐的列队报数时感到震惊,毫无疑问,王河正是在这种严格的管理制度下成长起来的。
而主管们回到美国希望工人们站成一列时,却无比的困难,工人们松松散散,凸显个性。
两国的工厂均有工会,但是功能完全不一样。中国工厂的工会与工厂是一体的,工会团结工人更好的为工厂服务。
但是美国的工会独立于工厂,向工人们收取会费,向工厂争取工人薪资和福利的增加。于是当Robby因为工伤觉得工厂不够安全时,便支持工会进入工厂之中。
通用之前给工人的时薪是29美元每小时,远高于当地13美元每小时的平均水平,这正是因为工会向通用施压得到的。但值得注意的是,通用过高的人力成本造成产品定价较高,低的性价比使得通用汽车失去竞争力,这也是通用破产重组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河吃了很多苦,最后终于把家人接到了美国团聚,住进了美式的house。和父母辈吃不饱穿不暖相比,他感到非常的满足了。
Robby因为福耀工厂时薪低于通用工厂而感到沮丧,时常怀念在通用的美好时光,但他知道,再也回不到过去了。在全球化的竞争下,他的收入达到了相对公允的水平。
这样,中国工人和美国工人,还是找到了各自的位置,达到了平衡。
但是在纪录片的最后,工厂开始使用更多的机器人取代人类工人的位置了。
机器人的高效率是再高效的工人无法相比的,面对这样的降维竞争,不论是中国工人,还是美国工人,该如何应对呢?
工厂乃至国家又如何解决由此产生出的一系列问题呢,这也许是整个人类需要思考的命题。
最近火起来的《美国工厂》不知道有几个人看了,这部由Netflix出品的纪录片,在上映后竟意外的获得了大量的关注,豆瓣评分达到了8.5分。这其中最耐人寻味的,莫过于中西方文化的剧烈冲突,无数的细节给观众带来的冲击以及反思。
海报封面
影片以2008年金融危机,通用汽车在俄亥俄州代顿工厂倒闭,整个社区陷入萧条为背景。讲述了中国福耀玻璃集团,接手美国俄亥俄州一座废弃的通用汽车工厂,将其改为玻璃制作工厂并雇请上千位蓝领美国员工的故事。
看完整部纪录片,对于我来说,除了一些思考,还有些许忧虑。
中美员工差异
由于文化与环境差异,导致中国员工普遍弱势和顺从,企业强势,更容易形成一股合力;美国员工则普遍很强势,虽然我觉得有些诉求很合理(大概是已经受够了资本主义的苦),但太自我中心和锱铢必较,团队协作和执行力不强,群聚却形同一盘散沙。
一个有趣的对比:曹德旺对中国员工说,你们代表的是国家——这是东方式的集体主义;而刘道川对美国人说,更努力工作,未来属于你们每一个人——这是美国梦式的个人主义。
中国过去四十年所取得的辉煌经济成就,和中国人民的吃苦耐劳是分不开的。这种以牺牲个性和部分权益的基础上以求融入整个工厂生产制造的特性,强大的执行力和忍耐力(naicaoxing)极大地提高了工厂的生产力和效率,管理起来也比美国人省心。可以说,每个工人都是庞大生产机器中一个零部件,一起驱动着整个社会机器的快速运转。
反观美国,虽然按曹德旺的说法,美国本地水电费、税费等各方面的费用都比中国便宜,但过于强势的工会组织以及工人多年以来被灌输培养形成的个人主义思维惯性,使得美国工厂的工人更像是一群乌合之众,这种执行力的差异在讲究效率的生产型企业可以说是很致命的。可以说,美国国内人力成本、生产效率和中国工人相比有着数量级上的差距。美国制造业的衰落,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美国制造业回流问题
在全球化不断深化和自由主义经济盛行的当下,企业可以将工厂开到世界任意角落。如上所述,美国国内工人人力成本过高,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以及销售更多的产品,赚取更多的利润,如果你是美国企业主,你是否也愿意把工厂建在中国?
虽然特总上台后,不断鼓励美国制造业回流,但是效果似乎并不好,除了由于企业布局以及过去多年的沉没成本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现今的美国人力成本依然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哪怕最终回流美国(也的确有一部分美国企业回到美国国内),其实对于就业率也没多大提升。
资本就像水,水往低处流,即便中国的成本优势不再,美国也不会是制造业企业的首选,而是会流向其它的价值洼地,比如东南亚。
关于未来
影片最后,曹老板的随行员工说,后面要把一些工人替换成机器人。这似乎是一个与整部影片的剧烈冲突格格不入的场景,也不得不佩服摄制组这刁钻的叙事角度。
这句话似乎预示着,在这次中西文化对碰、劳方和资方激烈互掐的过程中,最终的获胜方是机器人。不管中国人如何的吃苦耐劳,未来制造业更需要的是精准且能24小时工作的机器人,而不是一个个像机器人一样的普通人类。
而逐步老龄化的中国,将逐渐失去廉价劳动力的成本优势。而90、00后这一代人,也不再是那一群从一穷二白中走出来、任劳任怨的中国民工。美国工人的今天,就是中国工人的明天。
机器替代已是大势所趋,范围也不仅仅局限在工厂/制造业,而是各行各业中的低附加值的执行岗,就像当年的国企下岗潮、去年国家取消收费站一样。时代在抛下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但是会让你舒服得以为你会一直舒服下去。
该怎么办?
社会在不断发展,技术在不断进步,为了不被抛下,我们只能不断往前跑。虽然新技术把落后产能/岗位淘汰掉了,但是新技术也会带来新的岗位,而且往往新技术所代表的新行业能比一般传统行业有更丰厚的回报,看看过去二十年的互联网,为中国创造了多少富豪。
我们要做的,就是走出舒适区,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兴趣,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扩充自己的技能包,让自己变成不可或缺的人,而不是一个可以随意替换的零件。
关于“《美国工厂》 —— 全球化下的竞争缩影”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是你的采波呀]投稿,不代表八百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bb4.com/cshi/202501-100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八百号的签约作者“是你的采波呀”!
希望本篇文章《《美国工厂》 —— 全球化下的竞争缩影》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八百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美国工厂》 —— 全球化下的竞争缩影”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美国工厂》 —— 全球化下的竞争缩影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